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 正文
数字科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策略与实践_环球新视野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时间:2023-06-12 10:19:18

摘要


(相关资料图)

金融科技是数字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金融活水“引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日益成为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自身需求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此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参考科技公司的已有实践,借助科技力量打造绿色金融体系。

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关键,只有充分认识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和市场活力,统筹各地区、各行业加快绿色转型,才能积极稳妥地落实“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金融科技有利于提升市场主体环境绩效、推动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帮助金融机构夯实治理基础和承担社会责任,应在助力“双碳”达标、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扮演更加正向和重要的角色。

“双碳”达标需要依靠创新驱动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地球平均温度已经因排放温室气体等人类行为升高了至少1摄氏度;如果不加快减排行动,平均气温到21世纪中叶可能继续上升1.5至3摄氏度,到21世纪末上升4至8摄氏度,并引发愈加严重的极端天气、生态灾难和粮食危机。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中给出了一组测算数据: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升温造成的人口死亡率预计达到每10万人中14人死亡,与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流行造成的死亡率相当;而到21世纪末,这一数值将达到每10万人中75人死亡,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率的5倍以上。中国作为最易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然而,考虑到各国、各地在经济发展阶段、碳排放总量特别是人均排放水平上的差异,没有理由要求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不发展、少发展。只有借助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运行效能和提增社会整体福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球,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减排共识、扩大减排行动,避免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美国、日本、德国已分别在2007年、2013年和1990年实现了碳达峰,从碳达峰到预计完成碳中和分别用时43年、37年和55年。中国碳排放水平还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且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预留30年左右时间。与上述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减排之路“时间紧、任务重”。既要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又要有效降低碳排放水平,意味着不可能通过“一刀切”停产或运动式减碳达成“双碳”目标。只有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全面转型,才能积极稳妥地践行“双碳”目标。加大数字科技研发与成果推广、以创新力量驱动低碳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守护绿水青山、挖潜金山银山”的一条必由之路。

事实上,科技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有诸多成功案例。在农业生产领域,合成氮肥在非洲的推广曾显著提高粮食单产,供养了40%以上的新增人口,避免扩大种植面积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侵蚀;植物基涂层技术可以在不影响口感的条件下延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来自欧洲和北美、得到更好成长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良品种被推介至南美,可以降低牛羊等反刍动物通过打嗝、放屁和粪便释放的甲烷等温室气体;人造肉技术可以在实验室内培育动物细胞增殖,在不产生碳排放的同时,提供更多的食用肉类。在工业生产领域,智能制造企业通过利用碳捕捉技术,回收在水泥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将其重新注入尚未使用的水泥,可以减少10%左右的碳排放;“熔融氧化物电解”工艺支持在钢铁冶炼过程中不再使用焦炭和熔炉,而是让电力通过包含有液体氧化铁成分的电解池,在电的作用下分离氧化铁,进而在不产生碳排放的前提下获得炼钢的原材料纯铁以及作为副产品的纯氧;电池性能的提高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交通运输中的车辆、船舶、飞行器等更多改用电燃料及其他绿色燃料,减少对汽油等碳排放强度较高能源的依赖。从国际经验看,只有做好自主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引领低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经济转型,为转换新旧动能、落实减排行动提供强大支撑。

“双碳”达标需要做好技术赋能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集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从行业实践看,中国本土科技公司正在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自觉响应、积极融入国家“双碳”目标,为科技助力“双碳”达标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借助数字科技实现自身低碳运营。互联网科技公司具有突出的线上、虚拟属性,但在数据管理和运行、职场建设和办公等环节同样可能产生较为可观的碳排放。例如,某社交服务平台率先建成绿色循环再利用中心,处理数据中心产生的电子废弃物,通过维修、改造、升级循环使用电子产品,在延长电子产品生命周期、减少废弃物的同时,减少因采购新设备带来的隐含碳排放。该平台位于深圳前海的新职场大楼,在建筑过程中采用智能照明系统,每年可节电约132.61万千瓦时。机房搭载能源系统,可对服务器散热进行热回收和再利用。其配备的中水回收系统可通过回收利用废水,节省50%-70%水资源。在8000平方米的广场上铺设了生态陶瓷透水砖,可将雨水循环用于绿植浇灌。

(二)借助数字科技推动产业链低碳转型。互联网科技平台服务实体经济、链接市场主体,往往能在多场景、全生态减排行动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例如,某电商物流服务平台在商品展示环节扩大低碳商品供应,通过优化算法,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食品、智能制造商品等创造更多曝光机会。通过引入多样促销活动,引导用户塑造低碳消费的生活习惯。在商品包装环节,该平台提出反对“过度包装”,倡行减量包装、包材创新和推广循环包装,计划2030年实现包装材料100%循环可再生,并推动50%以上的供应商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引导80%以上的上游品牌企业开展环保包装研发。在仓储环节,平台建造的“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认证的“碳中和”示范园区,最大程度使用分布式光伏等现场可再生电力。该平台还计划在3年左右时间内,完成对全国85%以上的生态内产业园区电力系统改造,实现园区内用能的全面电气化,助力自身及园区内相关服务企业降本增效。在物流配送环节,该平台持续投放了数千台智能快递车,并利用地理位置数据优化配送路线和储运网络,计划在2030年前将物流运输车全部替代为新能源汽车,为交通减排作出更大贡献。

(三)借助数字科技服务城市低碳治理。互联网科技平台深度链接城市基础设施,应成为智能城市建设、数字低碳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和践行者。例如,某网约出行平台提出数字出行助力节能减排的“1+3”模式。其中,“1”是指直接为用户提供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其带来的减排效应相对具体、可量化。汽车出行每向共享单车等慢行交通转移1%,就可以带来城市交通总排放量下降2.4%;拼车、顺风车等基于数据算法的共乘服务单均“拼友”约为2.46人次,平台在该产品线上累计节省里程近30亿公里。此外,平台上21%以上的运营总里程由纯电动汽车完成,这一比例显著高于社会乘用车辆的电动化水平。“3”则是指利用科技手段赋能上下游、绿色基础设施普及直至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搭建,其间接减碳效应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更为深远。

“双碳”达标需要加大金融参与

金融科技是数字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金融活水“引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日益成为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自身需求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此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参考科技公司的已有实践,借助科技力量打造绿色金融体系,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从行业实践看,以银行等代表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将金融资本引流至绿色产业领域,为传统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信贷产品上,可以扩展服务范围、优化投放结构,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绿色交通等领域做好投资布局,并将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级纳入信贷决策依据,打造“绿色的资产负债表”;在债券产品上,可以作为发行方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为绿色信贷投放募集资金,也可以作为主承销商承销企业绿色债券,还可以作为投资方以自有或理财资金投资相关债券,助力绿色基础设施改造、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业孵化;在理财产品上,可以指导理财子公司将ESG纳入产品管理流程,积极开发相关主题的理财产品,在精选优选投资标的、有效把控投资风险的同时,通过覆盖高景气投资赛道,为投资者创造更加可观的投资回报;在基金产品上,可以深度研究和开发更加稳健的ESG主题基金产品,降低收益波动,吸引市场投资者参与;在保险产品上,可以将保险导向与环境污染、巨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有关的可持续发展重要领域,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长期资金。综合来看,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客户ESG表现的甄别和选择,既可以更好地发现具有高成长性、高估值的潜在优质企业,提高投资盈利水平,也可以降低相关企业负面事件的发生概率,维护金融机构的品牌形象,实现社会价值与自身商业价值的共赢。

(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从行业实践看,以银行等代表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探索智能技术、迭代渠道功能、优化服务体验来赢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可,凝聚更多支持“双碳”转型的向善力量。例如,可以推出“个人碳账户”,自愿采集个人客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低碳行为,并运用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排放量,为符合低碳行为标准的客户提供积分、优惠、公益活动参与权益;利用智能感知、智能交互、遥感风控等低碳技术探知小微商家、货车司机、农业生产者等群体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信贷服务支持;构建移动应用程序(App)、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直播和短视频等服务矩阵,为客户提供高度场景化、随时随地的便捷服务,特别是推进信贷服务无纸化、自动化,实现全流程零碳排放;通过投身所在城市的金融教育和社区活动,举办绿色环保公益讲座,开展植树造林、爱心助老、扶弱抚幼、特殊教育、慈善赈灾等公益实践,引导和带动更多公众选择健康生活、加入减排行动,支持社会低碳发展和金融行业绿色转型。综合来看,金融机构发力金融科技、创新绿色服务的过程,其实也是优化经营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和更好服务客户的过程,完全可以成就“一举多得”。

(三)积蓄数字化运营能力。从行业实践看,以银行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助力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前提是其自身具备更加智能、便捷和绿色的运营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推动绿色采购、建立健全低碳管理的信息统计与分析系统,形成金融机构绿色办公、节能降耗和碳排放精益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对银行分支机构、集团内部成员、金融服务对象的绿色考评体系,提高风险识别、风险防控能力,引导内外金融资源实现优化合理配置;通过组织员工培训和招募外部人才,量身打造契合数字化能力要求、“双碳”服务要求的专业人才池,立体化培育出能够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专家队伍。综合来看,金融机构加强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建设有助于改进内部治理、提升经营效益、塑造长期竞争优势,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更加坚实的金融科技力量。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主要参考文献:

①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

②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数字出行助力碳中和——践行绿色交通 引领低碳出行[R]. 2021.

③赵金金. ESG:践行绿色金融的必选项,助力银行高质量发展[J]. 数字银行. 2022(11).

④文书洋,刘浩,王慧. 绿色金融、绿色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 金融研究. 2022(8).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